1.列出当前系统上所有已经登录的用户的用户名,注意:同一个用户登录多次,则只显示一次即可。
[root@localhost ~]# who | cut -d ‘ ‘ -f1 | sort -u
补充命令:
(1).cat命令
功能:文件内容查看;显示行中的指定部分,删除文件中指定字段;显示文件的内容,类似于type命令;
格式:cut [选项]…[参数]…
选项:
-b:仅显示行中指定直接范围的内容;
-c:仅显示行中指定范围的字符;
-d:指定字段的分隔符,默认的字段分隔符为“TAB”;
-f:显示指定字段的内容;
-n:与“-b”选项连用,不分割多字节字符;
–complement:补足被选择的字节、字符或字段;
–out-delimiter=<字段分隔符>:指定输出内容是的字段分割符;
–help:显示指令的帮助信息;
–version:显示指令的版本信息。
(2).sort命令
功能:将文件排序,并将排序结果标准输出
格式:sort [选项]…[参数]…
选项:
-b:忽略每行前面开始出的空格字符; -c:检查文件是否已经按照顺序排序; -d:排序时,处理英文字母、数字及空格字符外,忽略其他的字符; -f:排序时,将小写字母视为大写字母; -i:排序时,除了040至176之间的ASCII字符外,忽略其他的字符; -m:将几个排序号的文件进行合并; -M:将前面3个字母依照月份的缩写进行排序; -n:依照数值的大小排序; -o<输出文件>:将排序后的结果存入制定的文件; -r:以相反的顺序来排序; -t<分隔字符>:指定排序时所用的栏位分隔字符; +<起始栏位>-<结束栏位>:以指定的栏位来排序,范围由起始栏位到结束栏位的前一栏位。 -u : 忽略相同行
2.取出最后登录到当前系统的用户的相关信息。
[root@localhost ~]# w |cut -d ‘ ‘ -f1 |tail -1 |xargs id
补充命令:
xargs命令:
功能:用作替换工具,读取输入数据重新格式化后输出。
格式:xargs [选项]…[参数]…
选项:
单独运行xargs是将文件多行输入单行输出
-n:多行输出
-d:自定义一个定界符
-l:指定一个替换字符{}
3.取出当前系统上被用户当作默认shell的最多的那个shell。
[root@localhost ~]# cat /etc/passwd | cut -d : -f7 |uniq -c |sort -n |tail -1
4.将/etc/passwd中的第三个字段数值最大的后10个用户的信息全部改为大写后保存至/tmp/maxusers.txt 。
[root@localhost ~]# cat /etc/passwd | sort -t : -k 3 -n |tail -10 | tr ‘a-z’ ‘A-Z’
5.取出当前主机的IP地址,提示:对ifconfig命令的结果进行切分。
[root@localhost ~]# ifconfig | grep “<inet>” | awk ‘{print $2}’
6.列出/etc目录下所有以 .conf 结尾的文件的文件名,并将其名字转换为大写后保存至 /tmp/etc.conf 文件中。
[root@localhost ~]# ls /etc/*.conf | tr ‘a-z’ ‘A-Z’
7.显示/var目录下一级子目录或文件的总个数。
[root@localhost ~]# ls /var | wc -l
8.取出/etc/group 文件中第三个字段数值最小的10个组的名字。
[root@localhost ~]# cat /etc/group | head -10
[root@localhost ~]# cat /etc/group | sort -t: -k 3 -n | head -10 | cut -d: -f1
注:这两个命令都能实现此功能,因为该文件中第三个字段数值最小的10个组就是该文件的前十行。
9.将/etc/fstab和/etc/issue文件的内容合并为同一个内容后保存至/tmp/etc.test文件中。
[root@localhost ~]# cat /etc/fstab /etc/issue > /tmp/etc.test
10.请总结描述用户和组管理类命令的使用方法并完成以下练习:
groupadd命令:新建组
格式:
groupadd [OPTION] group_name
选项:
-g GID :指定GID; 默认是上一个组的GID+1;
-r: 创建系统组;
groupmode命令:修改组属性
格式:
groupmode [OPTION] GROUP
选项:
-g GID :修改GID;
-n new_name :修改组名
groupdel命令:删除组
格式:
groupdel [OPTION] GROUP
usradd命令:创建用户
格式:
usradd [OPTION] USERNAME
选项:
-u, –uid UID :指定UID;
-g, –gid GROUP: 指定基本组ID,词组得事先存在;
-G,–groups GROUP1 [,GROUP 2,…]:指明用户所属的附加组,多个组之间用逗号隔开;
-c, –comment COMMENT :指明注释信息;
-d, –home HOME_DIR :以指定的路径为用户的家目录;通过复制/etc/skel 此目录并重命名实现;指定的家目录路径名如果事先存在,则不会为用户复制环境配置文件。
-s, –shell SHELL:指定用户的默认shell,可用的所有shell列表存储在/etc/shells文件中;
-r, –system:创建系统用户;
useradd -D :显示创建用户的默认配置;
useradd -D 选项 : 修改默认选项的值;
修改的结果保存于/etc/default/useradd文件中
usermod命令:修改用户属性
格式:
usermod [OPTION] USERNAME
选项:
-u , –uid UID : 修改用户的ID为此处指定的新UID;
-g, –gid GROUP :修改用户所属的基本组;
-G, -groups GROUP1[,GROUP2,…[,GROUPN]]]:修改用户所属的附加组;原来的附加组会被覆盖;
-a, –append: 与-G一同使用,用于为用户追加新的附加组;
-c, –comment COMMENT:修改注释信息;
-d , –home HOME DIR :修改用户的家目录;用户原有的文件不会被移至到新的位置;
-m, –move-home:只能与-d选项一同使用,用于将原来的家目录移动为新的家目录;
-l, –login NEW_LOGIN: 修改用户名;
-s, –shell SHELL:修改用户的默认shell;
-L, –lock :锁定用户密码;即在用户原来的密码字符串之前添加一个“!”;
-U, –unlock:解锁用户的密码;
userdel命令:删除用户
格式:userdel [OPTION] USERNAME
选项:
-r:删除用户时一并删除其家目录;
练习题:
(1), 创建组distro,其GID为2016;
[root@localhost ~]# groupadd -g 2016 distro
(2), 创建用户mandriva,其ID号为1005;基本组为distro;
[root@localhost ~]# useradd -u 1005 mandriva -g distro
(3), 创建用户mageia,其ID号为1100,家目录为/home/linux;
[root@localhost ~]# useradd -u 1100 mageia -d /home/linux
(4), 给用户mageia添加密码,密码为mageedu;
[root@localhost ~]# passwd mageia
输入密码mageedu即可;
(5), 删除mandriva,但保留其家目录;
[root@localhost ~]# userdel mandriva
(6), 创建用户slackware,其ID号为2002,基本组为distro,附加组peguin;
[root@localhost ~]# groupadd peguin
[root@localhost ~]# useradd -u 2002 slackware -g distro -G peguin
(7), 修改slackware的默认shell为/bin/tcsh ;
[root@localhost ~]# usermod -s slackware /bin/tcsh
(8), 为用户slackware新增附加组admins;
[root@localhost ~]# groupadd admins
[root@localhost ~]# usermod -a admins slackware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Linux运维部落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8linux.com/10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