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详解
大纲:
1、什么是raid
2、如何实现raid
3、为什么要使用raid
4、raid使用方法详解
5、mdadm(软raid)使用
1、什么是raid:
raid全称为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 独立磁盘构成的具有冗余能力的阵列,即多块磁盘组成形成不同能力的磁盘阵列。
2、如何实现raid:
raid从实现方式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外接式磁盘阵列,即自盘阵列柜;第二种是内接式raid,即磁盘阵列卡,第三种是通过软件来实现。
3、为什么要使用raid:
raid是未来发展的必要结果,因为在使用单独一块硬盘作为服务器的数据存储器时,不但要面对因爆炸式的数据吞吐量导致的服务器运行缓慢,而且有可能会因过载而宕机,这种结果是所有企业都无法去承担的。所以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raid就应运而生了。
raid可以通过磁盘并行读写来提高io能力,(io:input/output,代表输入输出)而且也可以通过磁盘冗余来提高耐用性。
4、raid使用方法详解:
raid是通过不同级别来实现不同的功能的,以下是不同级别所对应的功能:
RAID-0: 0,条带卷,strip;将2+块硬盘当一块用,并行i/o,提高io能力;
读、写性能提升;
可用空间:N*min(s1,s2,s3.。。)
无冗余能力
最少磁盘数:2,2+
RAID-1: 1,镜像卷,mirror;将其中的一块硬盘作备份磁盘,提高磁盘的冗余能力;
读性能提升、写性能略微下降;
可用空间:1*min(s1,s2,s3.。。)
有冗余能力;
最少磁盘数:2,2+
RAID-4:一块磁盘存放校验码,容易成为瓶颈,可通过异或运算恢复数据
这种结构的磁盘有冗余性,但缺点是对校验盘的访问压力很大,所以校验盘有很大概率会损坏同时因为校验盘的IO的限制导致我们硬盘读取速率不高并且硬盘的损坏率也很高。
RAID-5:由三块以上硬盘组成,将校验码均匀分布到每块磁盘上,解决校验瓶颈问题
读、写性能提升
可用空间:(N-1)*min(s1,s2,s3…)
有容错能力:1块硬盘(可允许一块磁盘损坏)
最少磁盘数:3,3+
RAID-6:由四块以上硬盘组成
读、写性能提升带有两种分布存储的奇偶校验码的独立磁盘结构
可用空间:(N-2)*min(s1,s2,s3…)
用容错能力:2快磁盘
最少磁盘数:4,4+
混合raid:
RAID10:先组raid1,然后再组raid0;
读、写性能提升
可用空间:N*min(s1,s2,…)/2
有容错能力;每组镜像最多坏一块;
最少磁盘数:4,4+
RAID01:先做raid0,然后再做raid1;
读写性能提升
可用空间:N*min(s1,s2,…)/2
有容错能力:同时间必须有一组raid0完好
最少磁盘数:4,4+
5、mdadm(软raid)使用:
结合内核中的md(multi devices)
命令的语法格式:
mdadm [mode] <reiddevice> [options] <component-devices>
支持的raid级别:
LINEAR,RAID0,RAID4,RAID5,RAID6,RAID10
模式:
创建 -C
装配 -A
监控 -F
管理 -f,-r,-a
<raiddevice>:
/dev/md#
<commponent-devices>:
任意块设备
-C:创建模式 指明类型(fd)
-n #:使用#个块设备来创建次RAID
-l #:指明要创建的raid的级别;
-a {yes|no} : 自动创建目标RAID设备的设备文件;
-c CHUNK_SIZE: 指明块大小;
-x #:指明空闲的个数;
-D:显示raid的详细信息;
mdadm -D /dev/md#
例如:
创建一块/dev/md0的raid,快大小为128bit,raid级别为1,自动创建raid设备文件,使用2块磁盘,指定1块为空闲磁盘,由sdb{1,2,3}来创建:
管理模式
-f:标记指定磁盘为损坏;
-r:移除磁盘
-a:添加磁盘
观察md的状态:
cat /proc/mdstat
停止md设备:
mdadm -S /dev/md# (删除raid)
原创文章,作者:N25_韩奇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8linux.com/64490
评论列表(1条)
兄弟总结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