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OSI七层模型和事实标准TCP/IP四层模型

我们知道,标准分为三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事实标准。那我们学习的两个重要模型:OSI和TCP/IP模型分别属于国际标准和事实标准,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两种模型的分层及功能还有异同:

一:国际标准OSI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开放系统互连,总共分为七层,从下到上顺序为:物理层(physical)、数据链路层(data link)、网络层(network)、传输层(transport)、会话层(session)、表示层(presentation)、应用层(application),这个英语有点不太好记,像我这种四级还没过的人吧,刚学时那更是有点困难,但用习惯了,看习惯了,也就说习惯了,那就习惯的认识了。但我们老师还给说了一种更简单的记忆,是一句他上学时学习OSI模型师捣鼓出的一句话,至今都没有忘记呀!! 那就是:All people seem to need data processing(人们需要数据处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理解)

All                                     application——->应用层

people                              presentation——>表示层

seem                                session————->会话层

to                                      transport————>传输层

need                                 network————->网络层

data                                  data link————->数据链路层

processing                       physical————–>物理层

这七层分别的功能是:

1.物理层:(二进制传输)将网络设备通过有形或者无形的介质联接起来,并规定其电气特性                     —-传输数据单位:比特–即位
2.数据链路层:(访问介质)定义了如何在网络中传输数据,支持链路级传输:即交换机间内部的网络连接,路由器隔开的就是一个链路;                                             
—–传输数据单位:帧frame(将多个比特组合一起)

         实质:在一个链路中通过物理地址(MAC媒体访问控制)找寻主机(Centos 6里是HWaddr,Centos 7里是ether);支持错误检错
3.网络层:(数据传输)负责逻辑地址的定义(即Ip地址),负责路由数据包,支持逻辑寻址(即IP)和路径选择(即路由)  —–传输数据单位:报文(packet)
4.传输层:(终端到终端的通信)确保数据可靠性传输、错误检查和恢复(即信息重传)、流量控制      ——传输数据单位:数据段(segment)
5.会话层:(主机间通信:软件间通信:   eg:淘宝购物可以在不同设备上登陆同一个账号进行查询、下单等)建立、管理和终止在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5以上传输数据单位:消息(message)
6.表示层:(数据表示)数据的表现形式、特定功能的实现:如压缩、解压缩、加密、解密             
7.应用层:(网络进程访问应用层)和用户打交道的界面:用户接口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实质:通过数据打标签做标记的方法—即下层服务的数据封装头部信息里包含上层服务的类型和地址)

PDU: 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
     物理层的 PDU是数据位 bit
     数据链路层的 PDU是数据帧 frame
     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 packet
     传输层的 PDU是数据段 segment
     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消息 message

数据链路层中帧结构:(改良后的)——>目前使用
       8位前导信息+6位目标MAC地址+6位源MAC地址+2位type(上层服务的类型)+46-1500位可变数据信息+4位FCS校验位
国际标准OSI七层模型和事实标准TCP/IP四层模型

二:事实标准TCP/IP协议栈中的四层模型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 

总共分为四层(从上到下): 应用层(application)、传输层(transport)、Internet层(Internet)、网络访问层(network access)

其中

     应用层:FTP、HTTP、E-mail..协议
    传输层:会话的多路访问,分段,根据是否流控制、面向连接、可靠分为TCP和UDP
    Internet层: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

UDP和TCP区别:
  TCP:可靠性、面向连接、流控制、序列化(sequencing)(例如—>邮件、文件传输)——–>用的广泛
  UDP:高效性、非面向连接、非流控制、非序列化(例如—->视频、语音聊天)

其中我们说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建立连接时三次握手和断开连接时的四次挥手都是发生在TCP中,UDP用处不多,因为他的包头信息很少

三:OSI与TCP/IP

TCP/IP中的应用层包含了OSI模型中的—-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三层

              Internet层就是OSI模型中的网络层

              网络访问层就是OSI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功能大致都一样,只不过换个名称而已。



原创文章,作者:M.S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8linux.com/85871

(7)
M.SunM.Sun
上一篇 2017-09-01
下一篇 2017-09-02

相关推荐

  • 博客作业网络班22期+第6周(9.12-9.18)

    请详细总结vim编辑器的使用并完成以下练习题1、复制/etc/rc.d/rc.sysinit文件至/tmp目录,将/tmp/rc.sysinit文件中的以至少一个空白字符开头的行的行首加#; [root@localhost /]# cp /etc/rc.d/rc.sysinit /tmp[root@localhost /]# sed -i 's/\…

    Linux干货 2016-09-19
  • N27_第五周作业

    一、显示当前系统上root、fedora或者user1用户的默认shell; [root@localhost ~]# grep -E “^(root|fedora|user1)” /etc/passwd | cut -d: -f7 /bin/bash /bin/tcsh /bin/bash二、找出/etc/rc.d/init.d/fu…

    Linux干货 2017-10-20
  • Shell 脚本作业(8月11号)

    1、编写脚本/root/bin/systeminfo.sh,显示当前主机系统信息,包括主机名,IPv4地址,操作系统版本,内核版本,CPU型号,内存大小,硬盘大小。 #!/bin/bash # author:huiping # version:1.0.1 # date:2016-08-11 # describe:&nb…

    Linux干货 2016-08-15
  • Mariadb数据库备份恢复系列(一):mysqldump逻辑备份工具实战

    实验一:利用mysqldump+二进制日志实现备份恢复数据库 1、查看原始数据 2、mysqldump执行备份 3、模拟在备份后修改数据,模拟利用二进制日志还原的场景 4、还原mysqldump备份的数据 5、导出二进制日志的事件 6、还原二进制日志事件   

    Linux干货 2016-11-24
  • Shell脚本编程之入门基础(二)if、case的使用

    Shell编程之条件选择和条件判断   一、条件选择(if)与条件判断(case)的对比: if语句:是选择执行,if语句可嵌套。 if条件选择使用格式 单分支 双分支 多分支 if 判断条件;then 条件为真的分支代码 fi if 判断条件; then 条件为真的分支代码 else 条件为假的分支代码 fi if CONDITION1; the…

    Linux干货 2016-08-15
  • 运维面试题和答案

    1、简述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过程及各过程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状态。 #三次握手 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SYN包,客户端进入SYN_SEND状态 服务器端收到客户端发送的包返回ACK+SYN包,服务器端进入SYN_RECV状态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返回的包再发回ACK包,客户端进入ESTABLISHED状态,服务器端收到包也进入ESTABLISHED状态 客户端…

    Linux干货 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