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地址:也就是IP地址,一般为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
- 域名系统:通俗的来说,就是一个数据库,可以将主机名转换成IP地址
- RFC:TCP/IP协议的标准文档
- 端口号:一个逻辑号码,IP包所带有的标记
- Socket:应用编程接口
- 为IP模块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 为ARP模块发送ARP请求和接收ARP应答(ARP:地址解析协议,将IP地址转换成MAC地址)
- 为RARP发送RARP请求和接收RARP应答
IP协议
IP路由选择
ARP协议工作原理
ICMP协议(网络控制文协议)
- ping查询:主机是否可达,通过计算间隔时间和传送多少个包的数量
- 子网掩码
- 时间戳:获得当前时间
差错报文
静态路由选择
静态路由选择
- 配置接口以默认方式生成路由表项,或者使用route add手动添加表项
- ICMP报文(ICMP重定向报文)更新表项
- 动态路由选择(只使用在路由之间)
RIP(路由信息协议)
- 给每一个已知路由器发送RIP请求报文,要求给出完整的路由表
- 如果接受请求,就将自己的路由表交给请求者;如果没有,就处理IP请求表项(自己部分+跳数/没有的部分+16)
- 接受回应,更新路由表
- 定期更新路由表(一般为30s,只能说太频繁~)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三次握手的过程(客户端我们用A表示,服务器端用B表示)
- 在建立连接之前,B先创建TCB(传输控制块),准备接受客户进程的连接请求,处于LISTEN(监听)状态
- A首先创建TCB,然后向B发出连接请求,SYN置1,同时选择初始序号seq=x,进入SYN-SEND(同步已发送)状态
- B收到连接请求后向A发送确认,SYN置1,ACK置1,同时产生一个确认序号ack=x+1。同时随机选择初始序号seq=y,进入SYN-RCVD(同步收到)状态
- A收到确认连接请求后,ACK置1,确认号ack=y+1,seq=x+1,进入到ESTABLISHED(已建立连接)状态。向B发出确认连接,最后B也进入到ESTABLISHED(已建立连接)状态。
- 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i)到服务器,并进入到SYN-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 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i+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RECV状态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报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netstat -nap | grep SYN_RECV
四次分手的过程(客户端我们用A表示,服务器端用B表示)
- A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A到B的数据传送,A进入FIN_WAIT_1状态。
- B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A,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B进入CLOSE_WAIT状态。
- B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B到A的数据传送,B进入LAST_ACK状态。
- A收到FIN后,A进入TIME_WAIT状态,接着发送一个ACK给B,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B进入CLOSED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 客户端A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客户A到服务器B的数据传送(报文段4)。
- 服务器B收到这个FIN,它发回一个ACK,确认序号为收到的序号加1(报文段5)。和SYN一样,一个FIN将占用一个序号。
- 服务器B关闭与客户端A的连接,发送一个FIN给客户端A(报文段6)。
- 客户端A发回ACK报文确认,并将确认序号设置为收到序号加1(报文段7)。
- 为了保证A发送的最后一个ACK报文段能够到达B
- 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出现在本连接中
- 客户端发个请求“开门呐,我要进来”给服务器
- 服务器发个“进来吧,我去给你开门”给客户端
- 客户端有很客气的发个“谢谢,我要进来了”给服务器
四次挥手流程
- 客户端发个“时间不早了,我要走了”给服务器,等服务器起身送他
- 服务器听到了,发个“我知道了,那我送你出门吧”给客户端,等客户端走
- 服务器把门关上后,发个“我关门了”给客户端,然后等客户端走(尼玛~矫情啊)
- 客户端发个“我知道了,我走了”,之后自己就走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Linux运维部落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8linux.com/97568